监管批复落定!恒生银行全面清仓烟台银行,最新回应来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2日信息显示,经该局核准,同意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受让恒生银行持有的烟台银行2亿股股份。
在继去年转让持有的一半股权之后,原本居于烟台银行大股东之列的恒生银行,如今确定了对该行股权实施全面“清仓”。
【资料图】
恒生银行方面向券商中国记者回应表示,恒生银行一直与烟台政府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烟台银行业务的良好发展。“我们相信目前是一个合适的时间,让烟台银行与地方实体有更紧密的合作,支持和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发展。”
清仓全部股权8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信息显示,《烟台银行关于核准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请示》获监管核准,同意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恒生银行持有的该行2亿股股份。
受让完成后,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烟台银行2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7.55%。
批复指出,烟台银行应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完成上述股权变更事宜,同时应加强股权管理,优化股权结构,严格控制股东关联交易,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切实防范化解风险。
就在7月27日烟台银行发布的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恒生银行仍位列该行第三大股东,持有股份2亿股,持股比例占7.55%。截至今年6月末,烟台银行前五大股东分别是南山集团、烟台市财金发展投资集团、恒生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和烟台金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4.83%、10.59%、7.55%、3.77%和3.40%。
也就是说,在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受让恒生银行持有的该行2亿股股份完成后,恒生银行实现对烟台银行股权的彻底清仓,退出该行股东序列。
实际上,恒生银行早年持有烟台银行并不止2亿股。烟台银行前身为1997年成立的烟台商业银行,2008年引入恒生银行、永隆银行两大外资股东后更为现名。
烟台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根据山东省银保监局《山东银保监局关于核准烟台市财金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批复》,恒生银行将其持有的4亿股中的2亿股转让给烟台市财金发展投资集团。自此,恒生银行退居烟台银行第三大股东,烟台市财金发展投资集团成为该行第二大股东。
“内地业务仍将是恒生银行业务发展和增长的重点,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恒生银行此番回应时也表示,将继续把握内地市场的机遇,加强两地联动,积极支持和参与跨境金融政策,推动内地和香港的融合发展。
新聚焦新机遇外资投资于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其完善的供应链,还有其广阔的市场空间。
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曾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绿色低碳转型也在不断释放新的需求,“因此,中国仍将是外资的重要目的地。”
近期有关调研报告显示,除了大湾区的发展前景被看好之外,中小企业正准备在大湾区进行投资:80%的内地中小企业和60%的香港中小企业预计,明年将会有至少15%的收入用于投资大湾区。
对于港澳中小企业来讲,两地的互联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内地客户和业务机会。宋跃升在近日发表主题演讲时也表示,通过借助香港地区发达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与丰富的全球金融服务经验,大湾区也可以帮助中国建立更开放的金融服务系统,创造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
宋跃升认为,大湾区的核心在于互联互通:政府推动主要城市形成合力,共同建立技术、创新和电商中心,同时通过政策提高地区内的流通性,推动人才招募、鼓励合作和投资。
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面对国内绿色金融、财富管理等业务的市场蓝海,不少外资行摩拳擦掌进行着积极的业务布局。客观上,对于在欧美市场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轻资产业务管理,外资行经验相对较丰富。
“银行的发展会从一个重工业化、重资产的业务逐渐向轻资产业务、财富管理或者一些其他业务的领域的发展。”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从金融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在一些领域里面会催生蓝海市场,“比如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的活跃程度与金融业态的演化有关”。
对外开放坚定不移中国推出的开放政策近年来范围广、步子大。例如在2018年这一轮开放中,全面涉及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并且在保险和证券等领域中,实现了首次允许外资参与控股或全资投入。
正如监管层有关人士所言,回顾银行业开放历程,外资入股中资行在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通过“引资”增强了中资银行的资本实力,又通过“引智”提升了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提振了国际市场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的信心。
2018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出台明确,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资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持续推进外资投资便利化。
原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放宽金融业外资准入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首要重点工作。在我国银行业稳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也不断完善,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监管手段不断丰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具备了有效防范开放风险的能力。
也有资深银行从业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开放和引入外资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国内金融服务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中、外资行在合作中能够激发各自特色优势;二是,在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的领域,只有引入“活水”才能突围、赢得发展先机。
责编:战术恒
校对:廖胜超